一、平台名称
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二、平台研发及应用方向
本中心着重研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虚拟仿真等技术支持下,解决基础教育瓶颈问题全新教育体系(智慧教育)构建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能够有效支撑基础教育新体系实施的云端结合“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关键技术研发,大规模应用可操作途径探索与实证等问题。
主要研究工作与成果包括:
智慧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探索总结了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支持下,教与学瓶颈性问题解决的基本途径与方法。提出了基于学习路网和智慧导引建立“人网融合”智慧教育系统,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和教育服务供给新模式,实现学习个性化、优质教师智慧供给全覆盖的智慧教育基本体系。提出了中小学教师及师范生融合创新能力标准和支持能力提升的综合实训系统模型。
智慧教育支撑环境研究:提出了充分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等技术构建云端一体化、“人网融合”的智慧教育支撑环境模型,为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智慧教室和网络学习空间等智慧环境的设计与研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与方法指导。探索出了支持知识深度理解和探究的教学工具体系架构、类别和模型结构。提出了基于人工智能和大数据优化学习路网的途径和方法等。
本中心与全国多个省、市、县区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合作关系,提供了教育信息化规划和顶层设计咨询、教育信息化方向引领和指导、示范区和示范校培育、深度融合种子教师培养、智慧教育云平台和智慧校园建设技术支持等服务。为四川、河北、内蒙、山东、广东、黑龙江、吉林等多个省市自治区,提供智慧教育方向引领、规划与方案编制支持、课题研究指导、试点示范区校指导等。牵头成立了全国智慧教育微课联盟,牵头组织召开5届全国智慧教育交流研讨大会,连续16年组织开展了中小学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创新优质课评选与交流活动。所带领团队与全国27个省(市、自治区),300多个市、区县的4200多所学校建立了教育信息化实验区合作关系,建立了700多所研究与应用示范基地校。研究成果推广到全国48000多所中小学校应用。有效引领了我国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智慧教育等的发展方向。
三、平台研发团队
中心积极吸纳国内外优势力量,集聚了一大批从事教育信息化研究与实践的优秀人才,形成了近50人的高水平教育信息化协同创新人才团队。核心成员包括:
钟绍春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经历。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全国信息产业系统劳动模范,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国家“互联网+”行动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教育信息化专家组成员,教育部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数字化学习支撑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数字化学习首席专家。被聘为多个省、地(市)、县(区)教育信息化顾问。
主要从事教育信息化、“互联网+教育”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研究;教育云平台、数字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等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设计与研发,学科教学工具、仿真实验室等教学软件的设计与研发;教育信息化应用支持与交流平台搭建;教育信息化应用推动及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等研究和应用工作。
提出了变革和创新教学的智慧教育模型和理想课堂构建方法,组织研发了能够支撑教育革命性变化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智慧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指导和支撑了多个教育局和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工作。
先后承担了国家级项目14项,省部级项目7项。获得吉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奖励。发表了论文120余篇,多篇文章被SCI、EI、CSSCI检索。
解月光
解月光,教育学博士,东北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教育部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修订工作组核心成员,中国教育技术学会信息技术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全球华人教育技术学会亚太分会副理事长。
长期从事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教育、数字化学习环境等方面的研究。先后主持全国教育科学“十五”、“十一”规划国家重点项目“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体系构建及应用研究”、“农村教育资源优化与信息技术教育开展的策略与方法研究”、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欠发达地区农村基础教育信息化推进战略研究”、教育部-中国移动科研基金项目“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基础教育教学模式研究及试点”等10余项国家级、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曾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发表阐述CSSCI论文30余篇。
杨鲲
英国埃塞克斯大学(U of Essex)教授,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学者”讲座教授。杨鲲教授在如下研究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绩:(1)异构网络的融合,提出自主网络和3G移动网络的融合,首创固网和移动网络在MAC层的融合;(2)提出将IEEE 802.16用于车辆通信网络,从而打破了IEEE 802.11一统车辆通信网络的格局,为车辆通信网络技术的研究开辟了一个新方向;(3)提出基于“简单中间件”、从移动网络出发的普式服务工程;(4)先锋推动“移动社会网络”在学术界的研究并主编这方面的第一个特刊;(5)在网络虚拟化方面进行开创性研究—近期有3个大的欧盟项目得到资助。这些成果以及相关研究在IEEE JSAC(Journal of Selected Area in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等权威学术期刊和主要国际会议上发表并获奖,共计科技论文超过120篇。
主持的科研项目得到英国政府、欧盟、工业界的资助,总金额超过200万英镑。曾获多种奖项,如2007年英国电信公司访问院士奖、2007年英国皇家学会海外访问奖、2006年英国皇家工程学会短期访问奖、 日本东京NII访问教授奖等。他是多个国际学术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并在以上领域作为专家做多次特邀报告,多次担任相关IEEE国际学术会议的主席(General Chair)或TPC主席。
杨宏戟
英国巴斯巴大学教授,受聘为东北师范大学“东师学者”讲座教授。
杨洪戟教授长期潜心研究,承担了软件进化的多项研究课题和任务,为软件进化的理论及应用发展做出突出贡献。他曾组织了多次重要国际会议,如IEEE ICSM’99(IEEE软件维护国际会议),COMPSAC2002(IEEE计算机软件与应用会议),FTDCS2001(IEEE分布式计算系统未来趋势研讨会),CSMR2005(IEEE软件维护与再工程会议),FTDCS2008( IEEE分布式计算系统未来趋势研讨会)等。
杨教授围绕软件进化、分布式计算系统等专题和领域发表了大量的论文,同时他也担任Multiagent and Grid Systems(多代理与网格系统)、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utomation and Computing (自动化与计算国际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Computing Engineering(高级计算工程国际期刊)等国际期刊的编委会成员及编辑。
四、平台科技成果
成果已经转化为教育云平台、数字校园和网络学习空间,学科教学工具、仿真实验室等9类教学软件产品,形成软件著作权70多项。
所形成的技术包括:
(1)“人网融合”智慧教育系统关键技术:以目标库为线索,按照不同学习路径,汇聚名师智慧,调控课堂教学,支撑个性化学习的核心技术。
(2)个性化学习路网构建技术:应用大数据与智能导引技术,尊重学生的三类学习方式,以任务驱动为导向,为学生推荐个性化学习路网的路网构建与引导技术。
(3)云端结合的智慧教室构建技术:包括资源工具、门户网站、云备课、云教学、云学习、云管理、智慧学科教室等具体的构建技术。
(4)支持个性化方案研培系统关键技术:以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构建智慧课堂实现高位均衡发展的教师智慧和学生智慧资源/工具/微课物化技术,以及教学资源与教学模式快速复制技术。
(5)技术支持教学核心问题解决途径及工具:包括改变知识呈现形态、资料集成环境、知识探究环境、知识体验环境、迭代训练环境、知识应用环境等学科工具的核心技术。
(6)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综合实训系统关键技术: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虚拟仿真等技术,实现融合创新课程学习、案例教学、实践实训及评价诊断的核心技术。
五、成果转化效益
基于所提出的智慧教育理论与方法,智慧教育支撑系统构建途径与方法等成果,通过集成和转化,形成了智慧教育云平台和智慧校园系列产品和云服务。
具体系统及产品包括:智慧教育云平台(教育云公共服务平台和网络学习空间),智慧校园(数字化校园),智慧教室(未来教室)、智慧实验室(创客实验室)、录播教室、远程互动教室、云教室、合作探究室,云教学系统、云资源管理系统、云备课系统、云题库与阅卷、云微课资源制作与管理系统,网络教研与培训系统,中小学学科教学工具及虚拟仿真实验室,教学质量评价与监测系统,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系统;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系统、虚拟现实交互软件、精品课程发布平台,立体化教材及学习系统,行政办公与管理支撑系统等软件产品;高等师范院校师范生信息化能力综合实训系统等。推出了教学资源与备课、网络研修与培训、名师云课堂、作业与指导等云服务。
系统、产品及服务已推广到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的43700多所中小学校、职业院校和高师院校应用。